jinjinko

一曲《凡人歌》,唱尽人间事

这是一篇送给@酒糟草头 太太的长评。

 

“你我皆凡人, 生在人世间……”

 

情节篇

《凡人歌》这个故事的内容设定很新颖,故事中的明诚是个穿长衫说相声唱太平歌词的青年,少年时说相声的父亲被车撞死,肇事者赔钱了事,他却可以将二百多万的补偿金匿名捐给曲艺团,从此了无牵挂一身轻,直到在象牙塔中遇到明楼。两人的相遇便是因着这个舞台,明诚在台上唱《劝人方》,下了台便被明楼邀请去吃那定情的“海鲜炒饭”。

 

校园时的爱情既甜蜜又平常。毕了业,明楼去了银行,明诚开始演戏。但他们终究都是“凡人”,“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明楼要请客人吃饭、喝酒、赔笑脸,明诚要在剧组面对龙套、排挤、潜规则。终于有一日,明诚提出分手,明楼没有挽留。

 

一别两散后,明诚走上了在小茶馆说相声的道路,而老板则是那个中年丧妻懦弱畏缩的梁仲春。茶馆的生意并不好,明诚并没有像德云社的诸位一样飞黄腾达,仍是住在环境恶劣的破旧楼房里,每天创作、演出,散场后扫扫瓜子壳。

 

明楼也一样,也没有摇身一变成为金融大鳄,仍是在银行里和客户们点头哈腰,推杯换盏来提升自己的业绩。

 

分手后的两个人在几年后终于因一次偶然的优步载人而重新开始联络。重逢后的二人在大年初四的夜晚一起吃饭,那一盘用勺子吃的、不要青椒和蒜头的海鲜炒饭轻轻地敲动着明诚的心。接下来的日子,明楼经常或是陪着客户,或是独自一人出现在茶馆里,坐在观众席中,静静地看着台上的明诚。

 

茶馆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明楼和茶馆里的人也熟络起来。最后,因为梁仲春的一次进急诊的事件,让两个人终于坦诚相对,把心底的话说给对方听。

 

故事的结尾,明楼又在茶馆里请客,问明诚道:“还要点什么?你说,我都给你买。”

 

“给我一个家吧。”

 

人物篇

 

故事中出场人物不多,除了主角明诚和明楼,还有作为配角的梁仲春和汪曼春。无论主次,酒糟草头太太都把他们塑造得非常丰满和立体,活灵活现。

 

特立独行——明诚

明诚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父亲意外身亡,他拿到了二百多万的赔偿金,却可以一下子全部捐给曲艺团;大学元旦晚会,说好了表演二胡独奏,却身着长衫高唱了一曲太平歌词;毕业开始演艺事业,却因为不愿同流合污而改说相声;他有一张漂亮的脸蛋,却不靠它吃饭;他爱明楼,却又提出分手……他所有表面的坚强都是在掩盖内心的不安,可能直到明楼车祸时,他才真正看清了自己的心,才明白明楼是他的“命”。幸好上天体恤他,把他的“命”还给了他,而且余生都不会再夺走。

 

爱与隐忍——明楼

明楼是个普通人,他出身普通,工作普通,但他又为爱做了很多不普通的事情:他向家里出柜,宁愿被父亲打死也不妥协分手。明诚气盛分手,他未有挽留,却在酩酊大醉之时“诚诚、诚诚”地唤个不停。久别重逢后,就算内心波澜起伏,可他仍然默默地关注和守护明诚。因为梁仲春的“虚惊一场”,他终于开口:“你回来吧。”人生苦短,宁愿抽筋剥骨也想要紧紧拥住的人,他不会再放手。

 

率性洒脱——汪曼春

汪曼春是个枪手,靠码字吃饭,可她却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想活成的样子: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摆脱了原生家庭的束缚,她把自己置于一个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时刻提醒自己要置死地而后生,她可以在想要放飞自己的时候拖着箱子四处流浪。而且她还算得上是明诚和明楼的二次红娘呢!要不是汪曼春叫优步车,明诚和明楼也不会有机会同乘一车;要不是汪曼春讲话太过简练,明楼也不会误会明诚进了急症室,也就不会那么快开口叫明诚回来。汪曼春把明诚和明楼的故事写在了网路上,很受欢迎,相信她也一定会给他们一个完美的结局。

 

精明善良——梁仲春

茶馆老板梁仲春有着生意人的小聪明,时刻想着把明诚这个“喜儿”卖给哪个“黄世仁”,可更多的还是在他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他可以在跟明诚并不算熟络的情况下把十万块借给他,只因明诚说他要“去救我的命”;他会在除夕夜备上鸡汤,和明诚一起吃火锅守岁。即使是成了个被“篡权”的小老板,他也是乐呵呵地在茶馆门口收收门票,搞搞副业。梁仲春入院的时候,明诚像他的儿子一样等在重症病房的外边,两人虽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可两人的互动却透出一股父子的味道。这个人生并不算顺遂的“小老头”,相信会有个幸福的余生呢!

 

 

这是一个破镜重圆的故事,但我更觉得分开的几年是属于两个人的各自修行,他们学着在没有对方的环境下生活,由此更能明白深爱着一个人的快乐与痛苦。

文题《凡人歌》未有在文中出现过一次,歌词的内容也未曾提及,但读罢全文,你会觉得这就是一首属于明诚和明楼的《凡人歌》。他们都在凡尘俗世中酷酷的挣扎,为了理想或是现实劳苦奔波。但同样,他们又在这尘世中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容颜”,拥有了属于彼此的春天!

“好花须买,皓月须赊。”世界那么大,千万人里再没有一个明楼。幸好,那一个明楼就只守在明诚的身边。

 

评论(4)

热度(12)